油气储运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QQ快速登录

一步迅速开始

pdms培训&项目数字化360网
查看: 11102|回复: 2

[专业知识] 各种元素对钢铁性能的影响 综合介绍 很详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9 13: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合金元素与钢中的碳相互作用,形成碳化物存在于钢中,按合金元素在钢中与碳相互作用的情况,它们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不形成碳化物的元素(称为非碳化物形成元素),包括镍、硅、铝、钴、铜等。由于这些元素与碳的结合力比铁小,因此在钢中它们不能与碳化合,它们对钢中碳化物的结构也无明显的影响。
  二、形成碳化物的元素(称为碳化物形成元素),根据其与碳结合力的强弱,可把碳化物形成元素分成三类。
  1)弱碳化物形成元素:
   锰对碳的结合力仅略强于铁。锰加入钢中,一般不形成特殊碳化物(结构与Fe3C不同的碳化物称为特殊碳化物),而是溶入渗碳体中。
  2)中强碳化物形成元素;铬、钼、钨
  3)强碳化物形成元素:钒、铌、钛
  有极高的稳定性,例如TiC在淬火加热时要到l 000C以上才开始缓慢的溶解,这些碳化物有极高的硬度,例如在高速钢中加人钒,形成V4C,使之有更高的耐磨性。
  合金元素溶解于铁素体(或奥氏体)中,以固溶体形式存在于钢中。
  合金元素与钢中的氮、氧、硫等化合,以氮化物、氧化物、硫化物和硅酸盐等非金属夹杂物的形式存在于钢中。
  合金元素游离态,即不溶于铁,也不溶于化合物:铅,铜
  三、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
  C:
  碳是钢的主要元素。
  1、当含量在一定范围内时,对钢具有很大的强化作用,提高强度、硬度和耐磨性 ;
  2、扩大奥氏体区的元素;
  3、碳与其它合金元素的共同作用,改善钢的相关性能。
  Si:
  1、强化铁素体,提高钢的强度和硬度 ;
  2、降低钢的临界冷却速度,提高钢的淬透性;
  3、提高钢的氧化性、腐蚀介质中的耐蚀性,提高钢的耐热性 ;
  4、磁钢中的主要合金元素(含量在0.40%范围内时,改善热裂倾向,含量高时,易形成柱状晶,增加热裂倾向)。
  Mn :
  1、在低含量范围内,对钢具有很大的强化作用,提高强度、硬度和耐磨性 ;
  2、降低钢的临界冷却速度,提高钢的淬透性 ;
  3、稍稍改善钢的低温韧性;
  4、在高含量范围内,作为主要的奥氏体化元素。
  Cr:
  1、在低合金范围内,对钢具有很大的强化作用,提高强度、硬度和耐磨性;
  2、降低钢的临界冷却速度,提高钢的淬透性
  3、提高钢的耐热性
  4、在高合金范围内,使钢具有对强氧化性酸类等腐蚀介质的耐腐蚀能力
  Mo :1、 强化铁素体,提高钢的强度和硬度
  2、 降低钢的临界冷却速度,提高钢的淬透性 ;
  3、 提高钢的耐热性和高温强度;
  Ni:
  1、 提高钢的强度,而不降低其塑性,改善钢的低温韧性 ;
  2、 降低钢的临界冷却速度,提高钢的淬透性;
  3、 扩大奥氏体区,是奥氏体化的有效元素 ;
  4、 本身具有一定耐蚀性,对一些还原性酸类有良好的耐蚀能力;
  Al :
  1、 炼钢中起良好的脱氧作用;
  2、 细化钢的晶粒,提高钢的强度 ;
  3、提高钢的抗氧化性能,提高不锈钢对强氧化性酸类的耐蚀能力。
  RE :
  1、炼钢中起脱硫、去气、净化钢液作用 ;
  2、细化钢的晶粒,改善铸态组织 。
  S:
   1、 硫在钢中以FeS-Fe共晶体存在于钢的晶粒周界,降低钢的力学性能,优制钢含硫量一般应限制在0.04%以下;
  2、 在机械制造中,有时为了改善某些钢的切削加工性能,人为将含硫量提高,以形成硫化物,起中断基体连续性的作用;
  3、 硫含量的提高,增加铸件热裂倾向。
  H:
  炼钢过程中钢液从炉气中吸收氢。
  钢液中氢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提高,在缓慢凝固条件下,氢以针孔形态析出。快速凝固时,析出氢在铁的晶格内造成高应力状态,导致脆性。
  N:
  炼钢过程中钢液从炉气中吸收氮
  1、 钢液中溶解的氮在凝固过程中因溶解度降低而析出,并与钢中的Si、Al、Zr等元素化合,生成SiN、AlN 、ZrN等氮化物。少量氮化物能细化钢的晶粒。氮休物多时,会使钢的塑性和韧性降低;
  2、 氮属于扩大奥氏体区元素,在钢中可部分代替镍的作用,是铬锰氮不锈钢中的合金元素,,在超低碳不锈钢中,可代替碳的作用,提高钢的强度;
  O:
  1、 钢液中溶解的FeO 在凝固前温度降低过程中与钢液中的碳起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气泡,在铸件中造成气孔;
  2、 钢液凝固过程中,FeO因溶解度下降而析出在钢的晶粒周界处,降低钢的性能。


该贴已经同步到 helloshigy的微博
 楼主| 发表于 2014-4-9 13: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钢 中 各 元 素 作 用
Al
缩小γ相区形成γ相圈,在α铁以及γ铁中的最大溶解度为36%和0.6%,不形成碳化物,但与氮及氧亲和力极强。
主要用来脱氧和细化晶粒,在渗氮钢中促使形成坚硬耐腐蚀的渗层。含量高时,赋予钢高温抗氧化性及耐氧化性介质,硫化氢气体的腐蚀。固溶强化作用大,在耐热合金中,与镍形成镍三铝从而提高热强性,有促使石墨话倾向,对淬透性影响不显著。
As
缩小γ相区形成γ相圈,作用与磷相似,在钢中偏析严重。含量不超过0.25时,对钢的一般力学性能影响不大,但增加回火脆性敏感性。
B
缩小γ相区,但形成铁2硼,不形成γ相圈,在α铁以及γ铁中的最大溶解度为不大于0.008%和0.02%。
微量硼在晶界上阻抑铁素体晶核的形成,从而延长奥氏体的孕育期,提高钢的淬透性。但随钢中碳含量的增加,此种作用逐渐减弱以至完全消失。
C
扩大以γ相区,但因渗碳体的形成,不能无限互溶。在以及γ铁中的最大溶解度为0.02%和2.11%。
随含量的增加,提高钢的硬度和强度,但降低塑性和韧性。
Co
无限互溶于γ铁,在α铁中溶解度为76%,非碳化物形成元素。
有固溶强化作用,赋予钢红硬性,改善钢的高温性能和抗氧化以及耐腐蚀性能,为超硬高速钢及高温合金的重要合金元素,提高钢的Ms点,降低钢的淬透性。
Cr
缩小γ相区,形成γ相圈,在α铁中无限互溶,在γ铁中的最大溶解度为12.5%,中等碳化物形成元素,随着Cr含量的增加,可行成(Fe、Cr)3C,和7-3型23-6型。
增加钢的淬透性并有二次硬化作用,提高碳钢耐磨性,含量超过12%时,使钢有良好的高温抗氧化性能 和耐氧化性介质腐蚀的作用,并增加钢的热强性。为不锈耐酸钢及耐热钢的主要合金化元素,含量高时,易发生δ相和475度脆性。
Cu
扩大γ相区但不能无限互溶,在α铁以及γ铁中的最大溶解度分别为2%和8.5%,在724度以及700度时。在α铁中的溶解度巨降至0.68%和0.52%。
当含量超过0.75%时,经固溶强化和时效后可产生时效强化作用,含量低时,其作用与镍相似。但较弱。含量高时,对热变形加工不利,如果超过0.35%时,在氧化气氛中加热,由于选择氧化作用,在表面会形成富铜相,在高温熔化并侵蚀钢表面的晶粒边界,在热变形加工时导致高温铜脆现象。如钢中同时含有含量1/3的镍,则可避免此种铜脆现象的发生,如用于铸钢件则无上述弊病。在低碳低合金钢中,特别是与磷同存在时,可提高钢的耐大气腐蚀性能。Cu2%-3%在A不锈钢中可提高其对硫酸、磷酸、盐酸等的抗腐蚀性及对应力腐蚀的稳定性。
H
扩大γ相区,在A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铁素体中的溶解度,而在铁素体中的溶解度也随着温度的下降而巨减。
H使钢易产生白点等不允许有的缺陷,也是导致焊缝热影响区中发生冷裂的重要因素。因此,应采用一切可能的措施降低钢中的H含量。
Mn
扩大γ相区,形成无限固溶体,对铁素体及A均有较强的固溶强化作用,为弱碳化物形成元素,进入渗碳体代替部分铁原子,形成合金渗碳体。
与硫形成熔点较高的硫化锰,可防止因硫化亚铁而导致的热脆现象。降低钢的下临界点,增加A冷却时的过冷度,细化珠光体组织以改善其机械性能,为低合金钢的重要合金化元素之一,并为无镍及少镍A钢的主要A化元素。提高钢的淬透性的作用强,但有增加晶粒粗化和回火脆性的不利倾向。
Mo
缩小γ相区,形成γ相圈,在α铁以及γ铁中的最大溶解度分别为4%和37.5%,强碳化物形成元素。
阻抑A到珠光体转变的能力最强,从而提高钢的淬透性,并为贝氏体高强度钢的重要合金化元素之一。含量约0.5%时,能降低或者抑制其他合金元素导致的回火脆性。在较高的回火温度下,形成弥散分布的特殊碳化物,在二次硬化作用。提高钢的热强性和蠕变强度,含Mo2%-3%能增加耐腐蚀钢抗有机酸及还原介质腐蚀的能力。
N
扩大γ相区,但由于形成氮化铁而不能无限互溶,在α铁以及γ铁中的最大溶解度分别为0.1%和2.8%,不形成碳化物,但与钢中其他合金元素形成能形成氮化物如TiN,VN,AlN等。
有固溶强化和提高淬透性的作用,但均不太显著。由于氮化物在晶界上析出,提高晶界高温强度,从而增加了钢的蠕变强度,在A中可以取代一部分镍与钢中其他元素化合,有沉淀强化的作用;对钢抗腐蚀性能的影响不显著,但钢表面渗氮后,不仅增加其硬度和耐磨性,也显著改善了其抗腐蚀性,在低碳钢里,残余氮会导致时效脆性。
Nb
缩小γ相区,但由于拉氏相NbFe2的形成而不形成γ相圈,在α铁以及γ铁中的最大溶解度分别为1.8%和2.0%,强碳化物及氮化物形成元素。
部分元素进入固溶体,固溶体强化作用很强,固溶于A中,显著提高钢的淬透性,但以碳化物和氧化物细微颗粒形态存在时,却细化晶粒并降低钢的淬透性。增加钢的回火稳定性,有二次硬化作用。微量铌可在不影响钢的塑性或韧性的情况下,提高钢的强度。由于细化晶粒的作用,提高钢的冲击韧性并降低其脆性转折温度。当含量大于碳含量8倍时,几乎可以固定所有的碳,使钢具有很好的抗氢性能,在A中,可以防止氧化介质对钢的晶间腐蚀。由于固定钢中的碳和沉淀硬化作用,可以提高热强钢的高温性能,如蠕变强度等。
Ni
扩大γ相区,形成无限固溶体,在α铁的最大溶解度为10%左右,不形成碳化物。
固溶强化及提高淬透性的作用中等。细化铁素体晶粒,在强度相同的条件下,提高钢的塑性和韧性,特别是低温韧性。为主要A形成元素并改善钢的耐腐蚀性能,为热强钢及A不锈耐酸钢的主要合金元素。
P
缩小γ相区,形成γ相圈,在α铁以及γ铁中的最大溶解度分别为2.8%和0.25%。不形成碳化物但含量高时会形成铁3p。
固溶强化以及冷做硬化作用极强,与铜联合使用,提高低合金高强度钢的耐大气腐蚀性,但降低其冷冲压性能,与硫锰联合使用,增加钢的被切削性。在钢中偏析严重,增加钢的回火脆性以及冷脆性敏感性。
RE
包括元素周期表3B中镧系元素以及钇和钪,共17个元素。他们都缩小γ相区除镧外,都由于中间化合物的形成而不形成γ相圈,它们在铁中的溶解度都很低,如铈和铷的溶解度都不大于0.5%。他们在钢中,半数以上进入碳化物中,小部分进入夹杂物中,其余部分存在于固溶体中,它们和氧硫磷氮氢的亲合力很强,和砷和锑铅铋锡等也都能形成熔点较高的化合物。
有脱气、脱硫、和消除其他有害杂质的作用,还改善夹杂物的形态和分布,改善钢的铸态组织,从而提高钢的质量。0.2%的稀土加入量可以提高钢的抗氧化性,高温强度以及蠕变强度,也可以较大幅度提高不锈耐酸钢的耐腐蚀性。
S
缩小γ相区,因有FeS的形成,未能形成γ相圈,在铁中溶解度很小,主要以硫化物的形式存在。
提高硫和锰的含量,可以改善钢的被切削性,在钢中偏析严重,恶化钢的质量。如以熔点较低FeS形式存在,将导致钢的热脆现象。为了防止因硫导致的热脆应有足够的锰,使形成熔点较高的MnS。硫含量偏高,焊接时由于氧化硫的产生,将在焊缝金属内形成气孔和疏松。
Si
缩小γ相区,形成γ相圈;在α铁以及γ铁中的最大溶解度分别为18.5%和2.15%,不形成碳化物。
为常用脱氧剂,对铁素体的固溶强化作用仅次于磷,提高钢的电阻率,降低磁滞损耗,对磁导率也有所改善,为硅钢片的主要合金化元素。提高钢的淬透性和抗回火性,对钢的综合力学性能,特别是弹性极限有利。还可以增强钢在自然条件下的耐腐蚀性。为弹簧钢和低合金高强度钢中常用的合金元素,含量较高时,对钢的焊接性不利,因焊接时飞溅严重,有损焊缝质量,并易导致冷脆,对中高碳钢回火时易产生石墨化。
Ti
缩小γ相区,形成γ相圈,在α铁以及γ铁中的最大溶解度分别为7%和0.75%,是最强的碳化物形成元素,与氮的亲和力也很强。
固溶状态下,固溶强化作用极强,但同时降低固溶体的韧性。固溶于A中提高钢淬透性的作用很强,但化合钛,由于其细微颗粒形成新相的晶核从而促进A分解,降低钢的淬透性。提高钢的回火稳定性,并有二次硬化作用。含量高时析出弥散分布的拉氏相TiFe2而产生时效强化作用。提高耐热钢的抗氧化性和热强性,如蠕变和持久强度。在高镍含铝合金中形成γ撇相,弥散析出,提高合金的热强性,有防止和减轻不锈耐酸钢晶间和应力腐蚀作用。由于细化晶粒和固定碳,对焊接有利。
V
缩小γ相区和形成γ相圈,在α铁中无限固溶,在γ铁中的最大溶解度为1.35%,强碳化物及氮化物形成元素。
固溶于A 中可以提高钢的淬透性,但以化合物状态存在的钒,由于这类化合物的细小颗粒形成的新相的晶核,将降低钢的淬透性。增加钢的回火稳定性并有强烈的二次硬化作用。固溶于铁素体中有极强的固溶固溶强化作用。有细化晶粒作用,所以对低温冲击韧性有利,碳化钒是金属碳化物中最硬最耐磨的,可以提高工具钢的使用寿命。钒通过细小碳化物颗粒的弥散分布可以提高钢的蠕变和持久强度。钒、碳含量比大于5.7时可以防止或减轻介质对不锈耐酸钢的晶间腐蚀,并大大提高钢抗高温高压氢腐蚀的能力,但对钢高温抗氧化性不利。
W
缩小缩小γ相区,形成γ相圈,在α铁以及γ铁中的最大溶解度分别为33%和3.2%强碳化物形成元素,碳化钨硬而耐磨。
含钨高有二次硬化作用,以及增加耐磨性。对钢的淬透性、回火稳定性、力学性能以及热强性的影响均与钼相似,但按重量的百分比数计算,其作用较钼为弱,对钢抗氧化性不利。
Zr
缩小缩小γ相区,形成γ相圈,在α铁以及γ铁中的最大溶解度分别为0.3%和0.7%强碳化物以及氮化物形成元素,其作用仅次于钛。
 楼主| 发表于 2014-4-9 13: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碳是钢铁中的重要元素,它是区分钢铁的主要标志之一。在决定钢号时,往往注意到碳的含量,碳对钢铁的性能起决定性的作用。由于碳的存在,才能将钢进行热处理,才能调节和改变其机械性能。当碳含量在一定范围内时,随着碳含量的增加,钢的硬度和强度得到提高,其塑性韧性下降;反之,则硬度和强度下降,而塑性和韧性提高。
碳在钢铁中的存在形式可分为下列两种:
1、化合碳:即碳以化合形态存在。在钢中主要以铁的碳化物(如Fe3C)和合金元素的碳化物形态存在。在合金钢中常见的碳化物,如:Mn3C、Cr3C2、WC、W2C、VC、MoC、TiC等,统称为化合碳。
2、游离碳:铁碳固溶体中的碳、无定形碳、石墨碳、退火碳等统称为游离碳。高碳钢经退火处理时也会有部分游离碳析出。在铸铁中的碳,除了极少量固溶于铁素体外,常常以游离形态或化合形态,或二者并存的形态存在。化合碳与游离碳总和称为总碳量。在分析游离碳较多的铸铁等试样时,应特别注意样品的代表性和均匀性。
游离碳一般不和酸起作用,而化合碳能溶于酸中,借此性质可分离游离碳。碳化铁容易溶解在各种酸中,并容易被空气所氧化,但是碳化铁不溶于冷的和稀的非氧化性酸(硫酸、盐酸)内,大部分碳化物以黑色或深褐色的沉淀而沉降下来,但是,这种沉淀在氧化剂甚至于在空气中的氧参与下都很易溶解,受到浓硫酸、浓硝酸作用时,碳化铁即被分解而析出不同组分的挥发性碳。
大多数合金元素的碳化物难溶于酸内,为使其完全分解,需采取适当的措施,例如:
1、在加热的情况下,将钢样用盐酸或硫酸处理,直至金属部分完全溶解,然后小心加入硝酸使碳化物破坏。
2、钢样内如含有稳定的碳化物时,在用硝酸氧化以前,先行蒸发至开始冒硫酸烟(或蒸发硫磷酸至冒硫酸白烟),然后再仔细地滴加浓硝酸。
3、在钢样中含有极稳定的碳化物,用上述方法不能溶解时,可将钢样用热盐酸、硝酸或盐—硝混合酸处理后,再用高氯酸处理。在高氯酸蒸发的温度(约200℃)下加热,这时全部碳化物即会分解。

二、硅
硅在钢铁中主要以固溶体形式存在,还可形成硅化物,其形式有MnSi或FeMnSi等;也有少许以硅酸盐以及游离SiO2的形式成为钢铁中非金属夹杂物而存在,在高碳钢中可能有少量SiC形式存在。
硅和氧的亲和力仅次于铝和钛,而强于铬、锰和钒。所以在炼钢过程中,硅用作还原剂和脱氧剂。硅能增强钢的抗张力、弹性、耐酸性和耐热性,又能增大钢的电阻系数。故钢中含硅量一般不小于0.10%,作为一种合金元素,一般不低于0.4%,耐酸耐热钢及弹簧钢中含硅量较高,而硅钢中含硅量可高达4%以上。
单质硅只能与氢氟酸作用,与其它无机酸不起作用,但能溶解于强碱的溶液中。钢中大多数的硅化物是能溶于酸的。但如遇周期表Ⅳ、Ⅴ、Ⅵ副族元素和部分过渡元素的难溶性硅化物时,则只有用硝酸—氢氟酸或硫酸—磷酸混合酸才能分解。
硅对化学分析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当钢中硅含量较高时,在溶解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硅酸沉淀。此外,在测定其它元素时,为了消除硅酸的影响,有以下两种方法:一是加氢氟酸成SiF4气体逸出(可以在铂皿、黄金皿、刚玉器皿或聚四氟乙烯器皿中进行);二是脱水后成SiO2沉淀滤去。

三、磷
磷在钢中以固溶体和磷化物形态存在。磷化物形态有Fe3P、Fe2P等,极少量有时呈磷酸盐夹杂物存在。磷在钢中的分布具有不同程度的偏析现象,所以取样时应注意代表性。
Fe3P是一种很硬而脆性大的物质,当磷含量高时易形成Fe3P,增加钢的冷脆敏感性、增加钢的回火脆性以及焊接裂纹敏感性。一般认为在钢中含磷量高于0.1%时,便会发生上述的危害性。通常的情况下认为磷是钢中有害的元素,但是它也有可利用的一面。例如:磷和铜联合作用时,能提高钢的抗蚀性;它和锰、硫联合作用时,能改善钢的切削加工性。例如:我国易切结构钢Y12含磷0.08-0.15%。
钢中绝大部分磷化物是能溶于酸的,但是,用非氧化性酸溶解时会以PH3形态逸出。在氧化性酸中,大部分生成正磷酸H3PO4,也有一部分生成焦磷酸H4P2O7、偏磷酸HPO3或次磷酸H3PO2状态。因此在分析磷时,除了一定要用氧化性酸溶样外,还要用强氧化剂氧化,使之全部成H3PO4形态,方可继续测定。

四、硫
硫主要以硫化物的形态存在于钢中。在钢中有大量锰存在时,主要形成MnS和FeS,而很少形成其它硫化物,如:CrS、FeS•Cr2S3、VS、TiS等等。一般认为硫是钢中有害元素之一。硫在钢中易于偏析,恶化钢的质量。如以熔点较低的FeS的形式存在时,将导致钢的热脆现象。此外,硫存在于钢内能使钢的机械性能降低,同时对钢的耐蚀性、可焊性也不利。
由于硫在钢中易于偏析,因此取样时必须注意代表性。钢中硫化物一般易溶于酸中,在非氧化性酸中生成硫化氢逸出,在氧化性酸中转化成硫酸盐。硫化物在高温下(1250-1350℃)通氧燃烧大部分转化为SO2气体,转化为SO2的作用并不完全。
硫在化学分析中的影响,通常表现在气体容量法定碳时,必须考虑要有良好的脱硫剂,否则会使碳的结果偏高。

五、锰
锰在钢中除了形成固溶体外,还能形成MnS、Mn3C以及少量的MnSi、FeMnSi、氧化物(如MnO、MnO•SiO2等)和氮化物等。
锰在冶炼钢铁过程中,通常作为脱氧剂及脱硫剂而特意加入。锰与硫能形成熔点较高的MnS,可防止因FeS而导致的热脆现象,并因此提高了钢的可锻性,锰还能使钢铁的硬度和强度增加。
锰溶于稀酸中,生成二价锰离子,锰化物也都很活泼,容易溶解和氧化。由于锰的价态较多(有2、3、4、6、7价),这就为测定锰提供了有利的因素。
锰对化学分析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锰含量高时,在低酸度介质中遇强氧化剂产生棕色混浊;二是锰含量高时,使溶液中其它元素的氧化难于完全,如高锰钢中磷的氧化就是如此。遇此情况需考虑适当的氧化方法。
六、铬
铬是合金钢生产中应用最广的元素之一。铬能增强钢的机械性能和耐磨性,增加钢的淬透性及淬火后的抗变形能力,增强钢的弹性、抗磁性、耐蚀性和耐热性。
铬在钢中的形态较复杂,除了部分存在于铁固溶体中以外,还可能形成碳化物(FeCr)3C、Cr3C2、Cr7C3、Cr23C6等)、氮化物(CrN、Cr2N)、硫化物(CrS、FeS•Cr2S3)、氧化物[CrxOy、(Fe,Mn)O•Cr2O3]与金属铁的化合物(FeCr)和硅化物(Cr3Si等)。其中以铬的碳化物和氮化物状态较为稳定。
铬能在热的盐酸和浓硫酸中迅速溶解。如下式:
Cr+2HCl=CrCl3+H2↑
2Cr+6H2SO4=Cr2(SO4)3+3SO2+6H2O
铬在强碱溶液中也能溶解,但与浓硝酸作用时由于在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而被钝化,以致不能溶解。一般处于固溶体中的铬易溶于盐酸、稀硫酸或高氯酸中,但残留的铬的碳化物或氮化物,通常用加浓硝酸、或加热至冒硫酸烟或冒高氯酸烟时才能破坏。有的甚至需在硫酸冒烟时,滴加硝酸才能破坏。在测定高碳高铬试样中铬时,往往不允许长时间冒高氯酸烟,钢样就必须在王水或盐酸—硝酸混合酸中溶解后,加硫磷混合酸蒸至冒硫酸烟,再滴加浓硝酸,方能使试样溶解完全。有些铬的碳化物(如Cr23C6、Cr7C3等相)在还原性酸中加热可以逐渐溶解,但在H2O2中却容易钝化。
铬对其它元素化学分析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铬离子是有色的(三价为绿色,六价为黄色),在比色时需考虑色泽空白;二是高价铬离子有氧化性,对某些有机显色剂有氧化作用,遇此情况应将其还原到低价。上述影响亦可用分离的方法将铬去除。通常较简便的方法就是在高氯酸冒烟时加盐酸(或氯化钠)使铬成氯化铬酰CrO2Cl2驱除。
Cr2O7-2+4Cl-+6H+=2CrO2Cl2↑+3H2O

七、镍
普通钢中的含镍量在0.3%以下,不起合金元素作用。平均含镍量在0.5%以上的钢就可算镍钢。镍作为合金元素能使钢具有高级的机械性能,即可使钢具有韧性、防腐抗酸性、高导磁性,并使晶粒细化提高淬透性,增加硬度等。在许多特殊钢和合金中镍含量更高。在奥氏体钢中的镍量超过8%,从而增加钢的耐蚀性能和良好的可焊性,耐热钢中含镍量有的超过20%,从而增加钢的耐热性。含镍25%的钢即具有抗熔融碱的特殊性能,而含镍量36%的高镍钢对热膨胀以及电磁的敏感性很强。
镍在钢中主要以固溶体的形态存在。由于镍在钢中并不形成稳定的化合物,所以大多数含镍钢和合金都溶于酸中。纯镍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很缓慢,然而同浓硝酸激烈反应,在浓硝酸中加少量盐酸反应也相当快。然而浓硝酸对铁有钝化作用,所以在溶解含镍钢时,镍含量低的用硝酸(1+3)或盐酸(1+1);含镍高的用硝酸(1+3);高镍铬钢用王水或盐酸—硝酸混合酸(1+1)或高氯酸。
镍在化学分析中的影响,主要是离子有色对比色有影响。镍的掩蔽剂除氰化物以外,很少有与之络合能减少镍离子的颜色的掩蔽剂。因此应考虑采取试样空白或通过分离镍而消除其影响。

八、钛
钛是较为活泼的金属元素之一,它和氮、氧、碳都有极强的亲和力,和硫的亲和力也强于铁和硫的亲和力,因此它是一种良好的脱氧去气剂,是定碳和氮的有效元素,加入适当的钛能改变钢的品质和提高机械性能,能提高耐热钢的抗氧化性和热强性,提高不锈钢的耐蚀性,并对钢的焊接也有利。
钢中的钛除了固溶钛以外,其化合物极其复杂,能形成TiC、TiN、TiS、TiO、TiO2等等。
金属钛能溶于热浓盐酸中,2Ti+6HCl=2TiCl3+3H2↑,更易溶解于HF+HCl(H2SO4)中,这时除浓酸与金属的作用外,还利用F-与Ti4+的络合作用,促进钛分解:
Ti+6HF=TiF-26+2H++2H2↑
钛可溶于盐酸、浓硫酸、王水和氢氟酸中,但钛的碳化物、氮化物和氧化物,化学惰性较大。钢中钛除固溶钛外,还有化合钛,它们对酸的溶解性质有差异。因此就引起了分析方法有总钛量,化合钛和金属钛测定的区别。(也有称为所谓“酸溶钛”和“酸不溶钛”的区别)
钛在化学分析的影响有如下两点:一是四价钛在低酸度溶液中很易水解形成白色偏钛酸沉淀或胶体,后者难溶于酸中,因此在分析过程中应保持溶液的一定酸度以防止水解,或采用加络合剂的方法掩蔽钛。二是三价钛离子呈紫色,不稳定,易被空气和氧化剂氧化成四价。

九、钒
钒是钢铁中很重要的合金元素之一,就我国钢铁体系来讲,Mo、W、V、Ti、Nb和Xt等合金元素是我国合金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钢中含有钒使钢具有特殊的机械性能,提高钢的抗张强度和屈服点,尤其是提高钢的高温强度,提高工具钢的使用寿命。钒和硫、氮、氧都有强的亲和力,在炼钢时,可用作细化晶粒的脱氧剂。
钒在钢中除了固溶钒外,还可形成VC、V2C、VN、FeV2O4、V2O3、VO和V2O5等,其中VC往往形成缺碳的V4C3。因此钢中钒的碳化物常是V4C3和V2C形态。
钒除了与氢氟酸作用外,它不和非氧化性酸作用。它能溶于硝酸或硝酸与盐酸的混合酸中。钒的碳化物是很稳定的,用硫酸或盐酸处理时,几乎不能溶解,只有以硝酸(或过氧化氢)氧化并经硫酸冒烟处理后才能溶解。钒以四价状态存在于溶液中,四价钒受到强氧化剂(如高锰酸钾)作用时,则变成五价钒并形成钒酸。
钒对化学分析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钒离子是有色的(五价呈黄色,四价呈蓝色),比色时需考虑色泽空白;二是五价钒是氧化剂,不稳定,易被还原,对某些有机显色剂有氧化作用。另外,五价钒能与磷、钼一起生成络合物,使磷的测定结果偏低,故常用亚铁将其还原成低价以消除其干扰。

十、钼
钼在钢中除固溶钼外,还可能形成碳化物,(Mo2C、MoC、(Fe,Mo)3C、(Fe,Mo)6C等等,氮化物(MoN)以及硼化物等。但在低合金钢中主要形态是碳化物。钼作为合金元素加入钢中,能增加钢的强度而不减其塑性和韧性,同时能使钢在高温下有足够的强度,且改善钢的耐蚀、冷脆性等。
钼只与浓硝酸、热的浓硫酸作用。而含钼钢能溶于稀硫酸和盐酸中,低合金钢中的钼主要以碳化物形态存在,不溶于稀硫酸和盐酸,但可溶于硝酸。硝酸不仅能分解钼的碳化物,且能溶解金属钼(高纯的钼还需补加几滴过氧化氢才能溶解)。对于稳定的钼碳化物加热至冒硫酸烟才能分解。(有时尚须在冒烟时滴加浓硝酸),因此在测定钼时应予注意。

十一、钨
钨是重要的合金元素之一。它的作用主要是增加钢的回火稳定性、红硬性、热强性以及形成特殊碳化物而增加其耐磨性,高速工具钢和硬质合金都必须含有较多量的钨。
钨在钢中主要以碳化物形式存在。如Fe3W3C、Fe21W2C、WC、W2C等。部分钨能溶于基体形成固溶体。此外还能形成Fe2W、W2N等。
钨不与盐酸和硫酸作用,仅微溶于硝酸、氢氟酸和王水。为了使钨溶解,可以使它形成络合物。例如在浓磷酸中由于生成磷钨酸H3[P(W3O10)4]而能促使钨溶解。金属钨还可以溶解于硝酸—氢氟酸中。这是由于六价钨能与氟离子生成稳定的络合物而进入溶液。钨亦溶于过氧化氢中。曾经有人用过氧化氢与草酸的混合物溶解钨铁,甚为快速。细粉末状的钨溶于煮沸的苛性碱金属钨酸盐并析出氢气。
钨的碳化物对还原性酸一般是稳定的。它们仅溶于氧化性酸溶液中。含钨钢通常易溶于盐酸(1+1)或硫酸(1+4)中。当用盐酸和硫酸处理钢样时,金属钨及其碳化物以重质黑色粉末状沉于容器底部,需缓慢滴加硝酸氧化,使其转化为钨酸,否则会使较多的铁、铬、钒、钼、钛、锆、锡、硅、磷等夹杂在钨酸中。钨酸稍溶于过量的盐酸和硝酸的混合酸中。在重量法或容量法中,以钨酸形式析出时,必须注意到上述情况。
钨对化学分析的影响是严重的,主要是因为钨含量高时极易水解产生混浊。要将其完全分离是困难的,并且用钨酸的形式分离时还会有吸附。消除这种影响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加磷酸、酒石酸或柠檬酸掩蔽;二是冒硫酸或高氯酸烟时钨酸脱水后过滤;三是用强碱使钨酸转变为可溶性的钨酸钠。

十二、铝
铝是钢的良好的脱氧剂、去气剂和致密剂之一。在不同的条件下,铝对钢的影响不一样。作为合金元素加入,可提高钢的抗氧化性,改善钢的电磁性能,在耐热钢中提高热强性,在渗氮钢中促使形成坚硬耐磨耐蚀的渗氮层。
铝在钢中主要以金属固溶体形态存在,此外还可形成氮化铝(AlN)、氧化铝(Al2O3),以及(FeMn)O•Al2O3、CaO•Al2O3和AlOxNy等夹杂物。
铝不与浓硝酸和浓硫酸发生作用。在稀硝酸中反应非常缓慢,易溶于盐酸。铝的氧化物在化学性质上是很稳定的,但是AlN很活泼,易溶于酸。所谓“酸溶铝”系指金属铝和氮化铝而言。“酸不溶于铝”主要指铝的氧化物。铝的氧化物不是绝对不溶解于酸,只是极少溶解于酸。而且随溶样酸的不同和温度不同而有差异。
铝在化学分析中有两点注意:一是在盐酸介质中AlCl3过热状态下易蒸发损失。二是铝与铁、铬、钛等元素常伴随在一起,加之铝是两性元素,因此在分离和测定铝时手续仍比较麻烦复杂。

十三、铌
铌在钢中主要以铌化物的形态存在。主要有NbC、Fe2Nb,其它形式有NbN、Nb2O2、Nb2O5等(其中NbC同VC一样,常因缺碳而形成Nb4C3,而Fe2Nb又因缺位或其它原因使其化学成分与Fe3Nb2相近,因此文献上常常写成Fe3Nb2)。
铌作为合金元素加入钢中,能显著地提高钢的强度和抗腐蚀性,改善钢的焊接性能。钢中铌通常为0.1-1%左右,普通低合金钢中铌含量在0.015-0.050%,而在高温用的结构钢中含铌量可达3%。
铌不溶于盐酸、硝酸及硫酸中,但易溶于氢氟酸和硝酸的混合酸中,它与氢氟酸能缓慢地作用。它可以和熔融的苛性碱迅速发生反应生成铌酸盐,它与碱溶液能发生较显著的作用。所有铌化物对稀酸是稳定的,Fe2Nb只溶于含氧化剂的酸性溶液中。NbC和NbN可以溶于硝酸—氢氟酸、氢氟酸—过氧化氢、NH4F•HF—H2O2等混合酸中。NbC还可以溶解在饱和草酸—过氧化氢中。Nb2O5可溶于氢氟酸、硫酸—氢氟酸、加热至冒烟的浓硫酸中等。
当用酸分解钢样时,铌极易水解成铌酸析出沉淀,但在酒石酸、柠檬酸、草酸盐、过氧化氢或氢氟酸存在下,铌能形成可溶性的络合物。许多方法就是利用此特性使铌保存于溶液中而进行测定。

十四、钴
钴是世界上稀少的贵重金属,因此多用于冶炼特殊的钢和合金。
钴在特殊钢种中,能改善钢的高温性能,增强钢的红硬性,提高抗氧化及耐腐蚀能力,为超硬高速钢及高温合金的重要合金化元素,钴在钢和合金中的含量范围较大,在特殊的钴基高温合金中可高达50%左右,而在原子能和某些工业的钢种里,含钴量要求低于一定范围。(例如:在0.01%左右)
钴在钢中绝大部分以固溶体的形态存在,并不形成碳化物。
钴在稀盐酸和硫酸中反应很缓慢,能逐渐溶解,在热的盐酸中溶解较快,易溶于稀硝酸和王水,在浓硝酸中激烈反应。
钴离子是粉红色的,在比色分析时要注意消除其色泽影响。

十五、硼
为了改善钢的某些性能,常常向钢中加一定量的硼。比如在普通钢和结构钢中加入微量硼(一般平均含量在0.003%左右),可提高钢的淬透性,从而能提高零件截面性能的均匀性,在球光体耐热钢中加入微量硼可提高钢的高温强度,而在奥氏体钢中加入0.025%硼可提高钢的蠕变强度。用硼可节约镍、铬、钒、钼、钨等稀缺金属,可弥补我国镍、铬资源的不足。
硼在钢中除了以固溶体形态存在外,还可能形成各种硼化物。有碳硼化物[如Fe3(CB)、Fe23(CB)6]、氮化物(如BN)和氧化物(如B2O3)等等,在高硼钢中还会形成Fe2B、TiB等金属的硼化物。
在钢铁中硼的分析的主要内容常常有:全硼、“酸溶硼”和“酸不溶硼”等区别。所谓全硼是指固溶硼和化合硼的总量、“酸溶硼”常常是指能溶于5N硫酸中的固溶硼和碳硼化物中的硼。“酸不溶硼”就是指不溶于5N硫酸的其它一些硼化物,主要是BN、B2O3等等。
“酸不溶硼”并不是绝对的不溶解于酸,而是随着溶样酸的种类不同和溶解过程中是否加氧化剂(高锰酸钾、过氧化氢)而有所不同。“酸不溶硼”的残渣一般经碱融处理后均可溶解。

十六、稀土元素
一般所说的稀土元素,是指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为57-71的镧系元素以及周期表ⅢB族中的钪和钇,共17个元素。由于这些元素大都是在矿石中共生,而且化学性质也很相似,所以归为一类。在我国钢号中用“Xt”表示。
稀土元素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两种:
1、将稀土元素分为两组
铈族元素:镧、铈、镨、钕、钷、钐、铕等七个元素。
钇族元素:钆、铽、镝、钬、铒、铥、镱、镥、钇、钪等十个元素。
2、将稀土元素分为三组
铈族元素:(轻稀土)镧、铈、镨、钕、钷、钐等六个元素。
铽族元素:(中稀土)铕、钆、铽等三个元素。
钇族元素:(重稀土)镝、钬、铒、铥、镱、镥、钇、钪等八个元素。
稀土元素在钢中,半数以上进入碳化物中,小部分进入夹杂物中,其余部分存在于固溶体中。稀土元素对氧、硫、磷、氮、氢等的亲和力都很强,和砷、锑、铅、铋、锡等也都能形成熔点较高的化合物。因此是很好的脱气、脱硫和清除其它有害杂质的加入剂。钢中加入少量稀土,能提高钢的流动性,从而改善钢的表面质量;能显著提高不锈耐酸钢的热加工塑性。结构钢中加入稀土元素能提高其塑性和韧性,减弱可逆回火脆性等等。
稀土元素的性质极为相似,不易相互分离,一般皆以其混合物的形式加入钢中。因此,一般的分析也即测定其总量。然而,由于冶金技术和分析技术的发展,钢中加入单个稀土元素的方法日渐增多。
稀土元素易溶于酸。Ce+4具有氧化性,对氧化还原反应有一定影响。

17、铜
铜在退火钢中主要以固溶体或极微细的金属夹杂物形态存在。一般当铜含量大于0.8%时会出现后一种游离形态。
铜在钢中的含量一般在0.02%以下。通常它是钢中的有害杂质,使钢的机械性能降低,并在加热时导致金属表面的氧化,影响钢的质量。但有时也特意往钢中加入铜以代替部分镍。在低碳低合金钢中,特别与磷同时存在时,可提高钢的抗大气腐蚀性能。2-3%铜在奥氏体不锈钢中可提高其对硫酸、磷酸及盐酸等的抗腐蚀性及对应力腐蚀的稳定性。
铜不溶于稀盐酸或稀硫酸,但易溶于硝酸或热的浓硫酸。
铜在比色分析中的影响主要是在铜含量高时有色泽影响,应考虑色泽空白。

十八、氮
气体对钢的质量影响很大,在大多数情况下,气体的存在使钢发脆并出现裂缝,降低耐蚀性等弊病。氮在钢中一般含量应不大于0.008%,但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在镍铬钢、铬锰钢中加入少量氮,它起着加入合金元素的作用,代替了相当部分的镍。除此,根据需要还对钢进行表面渗氮处理,以此增加钢的硬度和耐磨性能。也显著改善其耐蚀性能。
钢中氮主要是以氮化物(如Fe4N、Mn3N2、AlN、BN、TiN、VN、CrN等等)形态存在,只有极少数的一部分成为固溶体。
按物理性质和键的特性,氮化物可分为两类:金属氮化物和非金属氮化物。而金属氮化物又分为非过渡金属氮化物和过渡金属氮化物两种。钛副族、钒副族的金属氮化物以及非金属氮化物常常属于难溶的氮化物。这些氮化物溶解需用高氯酸或硫酸冒烟处理,或采用硫酸钾—硫酸“湿法熔融”。除上述难溶的氮化物以外,其它氮化物都能溶于稀酸。
应用化学方法溶样,只能测定钢中化合氮和固溶的氮,而吸附在金属表面或处于金属气孔的氮,呈分子形式,无法测定。总氮量的测定,需靠真空熔融或其它物化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扫码访问手机版

QQ|关于我们|网站地图|油气储运网 ( 鲁ICP备11007657号-3 )

GMT+8, 2025-1-21 12:10 , Processed in 0.026378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