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储运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QQ快速登录

一步迅速开始

pdms培训&项目数字化360网

因油而生的克拉玛依油田

2015-11-24 16:26| 发布者: helloshigy| 查看: 5046| 评论: 1

摘要: 如果说别的城市或处交通要道或凭海临风或傍水而立,克拉玛依则是因油而生,因油而建,因油而壮。 克拉玛依,还有什么能比油与之有更紧密的联系? 源远流长青石峡 今克拉玛依市区即黑油山及其附近原名青石峡,这在 ...

       如果说别的城市或处交通要道或凭海临风或傍水而立,克拉玛依则是因油而生,因油而建,因油而壮。

       克拉玛依,还有什么能比油与之有更紧密的联系?

       源远流长青石峡

       今克拉玛依市区即黑油山及其附近原名青石峡,这在20世纪初的一些汉文文献上多有记载,并从一开始就与石油紧密相关连。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翁文灏早年写的《煤油矿节略》(手稿,似末刊行)中述及新疆石油矿时说:“塔城之青石峡矿,光绪二十四年俄领事曾商租开采,亦经婉词谢绝。”翁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或更早一些,由所用的北洋政府农商部稿纸可证。文中所说的光绪二十四年即1898年,说明至少在19世纪末即开始把黑油山地区称为青石峡,并知道这里出产石油。至于翁文的资料来源,至今还没有查到,无法知道更详细的情况。

       目前能见到的最早标有青石峡这一地名及其地理位置的是1906年即清光绪三十二年出版的《旧刊新疆舆图》。该地图册不著纂修人,按清末新疆行政区划,每个行政单元一幅,共有府、厅、县图39幅,在《塔城厅图》上标有青石峡。当时塔城厅的全称是塔尔巴哈台直隶厅,区域范围包括今塔城、额敏、裕民、托里、和布克赛尔5个县(市、自治县)和克拉玛依市的一部分。

       参照图上标明的苏海图山、达兰图河(今称达尔布图河)以及与其相邻的库尔喀喇乌苏厅图、绥来县图拼接后能清楚看到的玛纳斯河、阿雅尔淖尔等自然地理实体和大拐、小拐、车排子等居民点的地理位置,可以准确地判定青石峡即今克拉玛依市区,亦即黑油山一带。

       清光绪末年(公元19071908年)由地方官吏撰修的《塔城直隶厅乡土志》称“青石狭峡,有石油井,产煤油,俗呼石油。”

       1909年(清宣统元年)刊行的《新疆山脉图志》是当时在新疆任布政使的著名近代学者王树楠所著,在卷六《北山二》记载:“青石峡,其中多石油。按:青石峡西北距城六百余里,在苏海图山南,与绥来交界,其地产石油,质极稠浓,晒则成块……”“城”指塔城;绥来即玛纳斯,含今玛纳斯县、沙湾县、石河子市和克拉玛依市的小拐乡。黑油山流出的石油由于受氧化作用,密度高(0.9149/立方厘米),粘度大(20°C2742.67毫帕秒),抗氧化安定性差,和文中说的“质极稠浓”完全相合。

       文中所描述的黑油山流出的石油由于受氧化作用,密度高(0.9149/立方厘米),粘度大(20°C2742.67毫帕秒),抗氧化安定性差,为与现实的“质极稠浓”完全相合。

       911年刊行的《新疆图志》是官府主持编修的新疆省志。关于青石峡,除《山脉六》中有与《新疆山脉图志》相同的记载外,在《实业二》中也有记载:“苏海图山,山之南有青石峡者,下产石油,伏流入于绥来,博罗通古油泉,其支衍也。”“青石峡西北距塔城六百余里,在苏海图山之南,与绥来交界。峡中产石油,流溢山麓,质极稠浓,晒干成块。”

       至于青石峡据何以得名,至今尚未见到任何文字记载和口碑资料。笔者以为:克拉玛依市区西北方向横切加依尔山地的吐孜沟(亦称吐孜阿根内沟)是通往塔城方向的山口,全长约60公里。靠近克拉玛依一端将要出山口的四五公里处为一峡谷,宽6070米,两侧岩壁陡峭,高100200米,多是黑色或灰绿色变质岩;山谷中有许多硕大卵石,出山口后地面沙土被风吹走,均匀地铺着一层小卵石,大小卵石朝上的一面均有一层黑得发亮的被称为“沙漠漆”的氧化膜。在汉语里,黑、绿、蓝三种颜色都可以称为青色,黑油山即在出山口后不远处,青石峡或即由此得名。

       声名远播黑油山

       1919年,翁文灏著《中国矿产志略》,在论及新疆石油产地时说:“塔城青石峡,在县城东南乡,大地名青石峡,小地名黑油山。”并从照片上判断山顶“地甚平坦”。这是目前见到的黑油山这一地名最早的记载。

       翁文灏关于黑油山的资料来源是“刘文龙报告”。刘字铭山,湖南岳阳人,生于1868年(清同治七年),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来新疆,曾任迪化府知府。进入民国后,曾任殖边银行新疆分行行长,1922年后任教育厅长、新疆省主席等职。1934年后长期被盛世才关押。新疆解放后,1950年在乌鲁木齐病逝。他所提供的报告,虽未必是本人亲自实地调查所得,但从报告中附有黑油山照片来看,至少是曾派人到现场实地踏勘的记录,有很高的资料价值。

       比《中国矿产志略》晚2年(1921年)出版的近代学者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在《新疆石油矿》条目下,也记载了黑油山这一地名:“塔城油矿在东南境青石峡之黑油山”,从文字到内容与翁著基本相同,有可能是根据翁著或与翁所据的同一资料简化缩写而成。

       由于翁文灏是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矿产志略》是早期关于我国矿产地质、矿床、矿业资料的权威性著作,刘锦藻的《清朝续文献通考》又是被列为《十通》的重要“政书”之一,影响都比较大。在20世纪2030年代出版的著作中,一般都沿用了“大地名青石峡,小地名黑油山”的说法,即把青石峡作为这一区域的名称,黑油山作为沥青丘自然地理实体的名称。

       由于地壳运动,黑油山多个石油泉眼溢出石油,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溢的石油结成数个“沥青丘”,在茫茫戈壁滩上犹如粒粒珍珠,颇为壮观。

       用黑油山作为地名,通俗、生动、形象、逼真地表明了沥青丘天然石油露头的特点,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人们只使用黑油山这一名称,很少再提及青石峡了。到1955年克拉玛依第一口探井出油,发现这一地区是一个大油田,仍然叫做黑油山油田。1956年根据这一名称的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译音,正式定名为克拉玛依油田。自此以后,黑油山作为克拉玛依沥青丘这一自然地理实体,供慕名而来的参观考察者和旅游者登临,凭眺鳞次栉比的市区和气象万千的油田,在山顶纪念碑前或山坡上明亮如镜的油池旁留下一张带有蓝天白云倒影的美丽照片,作为永久的纪念。

       1982101日,新疆石油管理局和克拉玛依市在黑油山树立了近3米高的石雕纪念碑和一尊维吾尔老人骑着毛驴弹奏热瓦普的塑像。

       从喀拉玛依到克拉玛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1950327日,中国和苏联政府签订在新疆成立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的协定。中苏石油股份公司从1951年开始在黑油山附近进行石油地质调查。在俄文资料中,黑油山被称为Kapaмɑй(即维、哈语“黑油”的音译),译成汉文时,有人意译为黑油山,有人音译为克拉玛依或喀拉玛依。

       1955年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移交我国独资经营后,在汉语书面和口头语言中,一般都使用黑油山这一名称,如19551月拟定的《黑油山地区深探钻总体设计》。3月测定井位的第一口探井就叫黑油山1号井。但在有些文字资料和口头语言中,也有用克(喀)拉玛依的。

       195510291号井出油,标志着一个新油田的出现。1125日《新疆日报》和1126日新华社电讯稿报道这一消息时,都用黑油山来称呼这一新油田:“黑油山油田第一口探井出油”,“黑油田油田第一口探井钻成”。在几乎所有正式场合和汉文文件中,都使用黑油山这一名称。

       19562月下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王恩茂、主席赛福鼎縠则孜来油田视察,建议按照维吾尔语的读音将黑油山油田更名为克拉玛依油田。4月下旬,首先在石油部门的文件资料上开始直接或用括号加注的办法使用克拉玛依这一名称。

       在决定更名为克拉玛依时,由于没有同时选定所用的汉字,造成一段时间几种不同用字并存的状况:从195651日起,报道克拉玛依消息最多的《新疆日报》《新疆石油工人》报用的是“喀拉玛依”,其他社会新闻媒体偶尔也用“喀拉玛依”,但绝大多数用的是克拉玛依。

       1956511日,新华社发布消息,授引石油工业部负责人的谈话,宣布克拉玛依地区“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大油田”,引起巨大轰动,从而使克拉玛依作为一个地名被推向国内外。但《新疆日报》《新疆石油工人》等报刊仍使用“喀拉玛依”。517日,《新疆日报》在一篇报道中首次使用克拉玛依,编者还特别加以说明:“前译为喀拉玛依,为求统一起见,以后一律改为现名。”

       在此之后,有些在克拉玛依工作的同志认为“克拉”二字译音不准,建议改用“克热”代替。在1956619日到912日这一段时间里,《新疆石油工人》报就使用了“克热玛依”,直到该报第47期转载《人民日报》95日社论《支援克拉玛依和柴达木油区》时停止使用。至此,克拉玛依作为地名的用字才完全固定下来。

       1958529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克拉玛依市。

       1958725日,克拉玛依市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宣告克拉玛依市成立。

       自此,在祖国西北的戈壁荒滩上,一座新兴的城市拔地而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bkqcycyqm 2015-12-15 17:12
俺就是克拉玛依的。

查看全部评论(1)

扫码访问手机版

QQ|关于我们|网站地图|油气储运网 ( 鲁ICP备11007657号-3 )

GMT+8, 2024-11-23 16:01 , Processed in 0.018158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