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美国巧妙的外交政策使英国等不得不与之妥协 政策之一就是门户开放。 这是美国1899年对中国提出的,到一战后,已成为一项比较成熟、有效的美国对外政策,至少为英法等大多数列强不同程度地接受。据此,无论是列强的殖民地还是势力范围的资源和市场都要对所有国家开放,不能由某一国家独占。按此原则,英国的托管地巴勒斯坦、美索不达米亚和荷兰的东印度群岛等均应允许美国的石油业主进入。而且在协约国与土耳其签署的条约里,明确写有列强在托管地内经济机会均等。 门户开放这张牌使英荷等十分被动,面对自己承认和同意的国际准则,英荷等无力反对,只好让步,允许美国人与自己共享亚洲石油资源,1928年《红线协定》的签订就是典型一例。一方面,英国等接受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同意美国公司参与开发西亚石油。另一方面,美国人只能按欧洲人的部署行事,成为土耳其石油公司的一份子,而不能独立自主。 美英法三国的五个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组成了一个国际石油公司,遵循同一个协定,它们自然也就有了共同的利益。在维护本国石油公司利益的行动中,三国政府也就自然地走在一起了。 另一政策是“互惠”。 第一是油源互惠。 对于英国人能在美国获取石油租让地而英国政府不让美国人在其管辖范围内获取石油租让地,美国会议员提出了报复议案:禁止一切石油运出美国。对此,国务院告诫不要施用公然的报复,强调互惠的好处。 最终国会通过《1920年矿地租让法》,规定:“如果另一个国家的法律、习俗或者规定拒绝给本国公民或者公司相应的权利,那么该国的公民将不能以拥有、持有和控股的形式享有根据该法规定所得的任何租让地中的任何利益。”该法签署几周后,国务院的报告中特别强调其互惠性质,并指出:“海外美国石油利益的进一步保护和发展主要靠政府问的互惠协定。” 这对迫使英荷让美国人进入亚洲油源起了重要的作用。由于美国和其掌控的拉美也有丰富的油源,英荷要保护本国公民在那里的利益,就不得不予美国人在自己辖区内同等权利。 第二是市场互惠。 美国矿业署长曼宁在1920年呼吁:签订一项能让所有石油生产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能在一起共同发展石油业的国际协定。他预料,这样的协定将消除越来越可怕的毁灭性竞争。曼宁所担心的可怕的竞争终于发生了。纽约美孚在市场扩张中与皇家荷兰壳牌在印度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价格战。此后,大公司担心,若不对这样的价格战进行遏制,它就可能蔓延到其他市场,不仅会导致失败者灭亡,而且也使胜利者受伤。最后,上述两家公司加上英国一波斯公司三者达成一项协议,瓜分了印度市场。 为了防止石油价格战再次发生,新泽西美孚、壳牌和英国一波斯三公司于1928年9月签订《阿希纳卡里协定》,确定了产品营销的基本原则,以保持油价的稳定和保证各自的市场份额。海湾、纽约美孚、大西洋和德克萨斯四公司也随即加入。它实际上是保护美英荷法石油集团利益的第一个限制国际石油市场竞争的协定。面对世界石油消费者,美英荷法石油公司有了共同的利益。互惠政策将美国和英荷等国的利益绑在了一起。 可见,美国的互惠政策不仅对己有利,对英荷法也有利:它们的石油业主可以在美国国内及其拉美势力范围内获得油源,其公司可与美国公司共享世界石油市场,避免激烈价格战的伤害。 三是面对新生的社会主义苏联影响的增强和产油国民族意识的觉醒,英国不得不向美国让步、在石油利益上与之合流。 这里仅举一例:一战前,美、英公司对伊朗北部的石油资源展开激烈的竞争,但石油租让地于1916年落人俄国人科斯塔利亚手中。因为这时伊朗北部是俄国的势力范围。战后的1921年,苏联与伊朗签订了一项平等条约:废除包括科斯塔利亚租让地在内的沙皇政府及其臣民在伊朗取得的一切特权;伊朗保证只有得到苏联的允许才将科斯塔利亚租让地转让给第三者。 但在此前一年,科斯塔利亚就把该租让地卖给了英国一波斯石油公司。美国务院石油专家也趁机在伊朗积极活动。面对这种情况,英驻伊大使建议英美合作。但外交大臣寇松说:英国政府只能允许美国象征性地参与伊朗的石油开发。该主张没坚持多久,其他英国要员提出异议。艾尔克罗(EyreCrowe)爵士说:“美国人比布尔什维克好。”而一位外交官认为:俄国人是“惟一真正的簏险”。英国最终采取了“两害相较取其轻”的对策:在伊朗宁可让美国势力出现而不能容忍俄国扩张主义者和伊朗左翼民族主义者的活动。 丹尼曾经设想:“战争是可能的——除非(美英)这两个帝国设法通过相互让步以调和它们间的许多利害冲突。这就会涉及到共享原料和市场……如果此类外交奇迹能够出现,石油可能就不是一个国际性爆炸问题了。”美英两国关系的变化正是如此。美英在石油利益上的合流对日后的美英关系和国际格局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3.3美国石油扩张及与英国等的合流导致了美英与伊斯兰世界之问激烈的利益冲突 美英等进行油源扩张的对象恰巧都是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的伊斯兰国家和地区,美英公司趁此签订的掠夺性租让地协定,导致石油收入分配的极不合理。逐渐醒悟的伊斯兰国家认识到西方公司对本国资源的掠夺,为维护本民族核心利益,它们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激烈斗争。 石油工人深受剥削,1953年10月沙特石油工人大罢工,要求增加工资。20世纪四五十年代,民众反抗美英公司及其傀儡政权的斗争遍及沙特、伊拉克、伊朗、巴林和印尼等各国。美英公然诉诸武力:派军进驻沙特、黎巴嫩和约旦等地。国王和酋长在人民的爱国斗争的影响下,也与外国公司展开斗争。1948年,委内瑞拉要求政府与外国公司按50:50的比例分配石油利润的斗争获胜。受鼓舞的沙特政府也提出了同样要求,并于1950年成功签订了平分利润的协定。结果,公司支付给沙特王室的款项从1949年的0.392亿美元增至1950年的1.117亿美元。后一年是前一年的3倍。科威特、伊拉克随之仿效。到1951一1952年,平分制在伊斯兰世界几乎普遍执行。 美国的公司为什么会在利润分配这一重要问题上带头对伊斯兰世界作出如此大的让步呢? 1.在强烈的民族情绪面前,利润平分制在委内瑞拉已实施两年的情况下,它们没有理由拒绝伊斯兰诸国的同样要求。 2.它实际上是美国政府“丢车保帅”的战略选择。面对伊斯兰世界民族意识的普遍觉悟,美国政府主张以牺牲部分石油利润为代价,换取对伊斯兰地区石油资源的牢固控制和保持美国在那里的影响。用美国人自己的话说就是推行一条收买政策:用金钱收买产油国政治精英和政府的政治支持。 途径之一是,美国石油公司通过缴纳更多的税费来提高它们与当地政府打交道的力度,目的是阻止对现有西方开发地石油资源的基本体制的严重挑战。 途径之二是,美国政府给当地政府大量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平分制的实施就是这两点的巧妙结合。 途径之三是,公司因平分制所受的利润损失由美国政府以巧妙的方式补上,因此,与平分制实施之前相比,公司的收入分文不少。 在此胜利的基础上,产油国进而要求收回油源的主权。1951年3月伊朗议会宣布:所有勘探、采油和开发业务都由政府进行,并将英国一朗伊公司7.5亿美元的资产国有化。该公司纠集其他公司共同抵制伊朗政府新成立的“伊朗国家石油公司”的石油。英国宣布:伊朗的石油是有争议的石油,禁止在公海上运输伊朗石油,一旦发现,一律没收。美国支持英国,坚决抵制石油国有化。英美颠覆了维护民族利益的莫萨德克政府,共同控制了伊朗的石油。 尽管伊朗石油国有化运动受挫,但影响深远,国有化趋势难以阻挡。石油价格的制定和产量的控制是产油国与国际公司斗争的另一重要内容。标价和产量一向是石油公司根据其利益最大化原则自行确定,从不与产油国商量。50年代末,公司借口产量增加,将标价两次下调,使产油国收入严重受损。 为取得标价上的发言权,1960年9月14日,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和委内瑞拉五国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各成员国确定了共同的目标:保持标价稳定。随之,该组织又就产量问题与石油公司进行斗争,最终,矿井生产的控制权逐渐从国际公司转到成员国手中。该组织的成立在世界石油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与西方石油集团对峙的伊斯兰产油国国际组织,是美英等掠夺亚洲石油资源的克星。 3.4在美国石油扩张的刺激下,世界主要列强都积极投入到争夺世界油源的漩涡之中;扩张造成的低价石油成为20世纪6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美国的带动下,除了英、法、荷之外,德、俄、日也先后加入了争夺油源的行列。德国是土耳其公司最早的成员,1903年从奥斯曼帝国获得修建巴格达铁路的特权,这除了军事目的外,就是为了控制中东的石油。德国人认为:切斯特石油租让地是与巴格达铁路特权相抵触的,为了阻止美国人在奥斯曼帝国获取石油租让地,德、英在1914年之前进行了合作。 |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油气储运网 ( 鲁ICP备11007657号-3 )
GMT+8, 2024-12-28 12:11 , Processed in 0.017907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